上座部佛教(Theravāda Buddhism),其梵文与巴利文的字面含义均为“长老学派”(School of the Elders),是佛教传承至今最古老、保存最完整的宗派之一。它坚守佛陀原始教义与早期僧伽制度,被视为最接近佛教创立初期面貌的流派。虽然在历史演变中,大乘佛教有时会将其称为“小乘”(Hinayāna),意为“小车”或“小乘载”,但“上座部”才是其信众所认可并传承的正式名称,它强调个人通过遵循佛陀的原始教导,尤其是八正道,以证悟解脱,达到阿罗汉果位。

巴利文大藏经:上座部信仰的基石

上座部佛教的信仰核心与实践,都围绕着巴利文大藏经(Pāli Canon)展开。这部宏大的经典汇集了佛陀释迦牟尼的教诲、戒律以及早期佛教的哲学论述。巴利文是一种古老的印度次大陆中部地区语言,与佛陀时代所用的方言极为接近,因此巴利文大藏经被认为是现存最接近佛陀原始开示的记录。它被称为“三藏”(Tipitaka),即由以下三“筐”组成:

这部大藏经不仅是精神指引,也反映了古印度社会的文化习俗与道德规范。上座部佛教徒通过研读、背诵和实践巴利文大藏经,力求体证佛陀所宣说的真理,并以此为基础,构建其独特的修持体系与生活方式。

上座部佛教的地理分布与文化影响

上座部佛教在亚洲拥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,尤其在以下国家占据主导地位:

此外,上座部佛教也在其他地区生根发芽,尽管规模相对较小,但其影响力不容忽视:

上座部佛教以其严谨的教义传承、对巴利文经典的坚持以及深厚的禅修传统,在现代世界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,吸引着寻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修行者。

常见问题解答 (FAQ)

上座部佛教为何有时被称为“小乘”?
“小乘”(Hinayāna)一词主要是大乘佛教对早期佛教流派的一种称呼,意指其修行目标侧重于个人解脱(阿罗汉果),而非普度众生(菩萨道)。然而,上座部佛教徒自身并不认同这个称谓,他们认为自己的教义直接传承自佛陀,是“长老学派”的纯正法脉。
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的核心区别是什么?
核心区别主要体现在修行目标、经典依据和佛性观上。上座部佛教强调通过严守戒律、禅修,以个体解脱为目标,证得阿罗汉果位,以巴利文大藏经为根本经典。大乘佛教则强调发菩提心,以普度众生为己任,追求成佛,其经典体系更为庞大和多元,如《金刚经》、《法华经》等。尽管目标和路径有所不同,两者都以佛陀的教诲为基础,追求断除烦恼、解脱轮回。
巴利文大藏经对上座部佛教有何重要性?
巴利文大藏经是上座部佛教的唯一权威性经典,被认为是保存佛陀原始教义最完整的文献。它不仅是教理学习的源泉,也是日常修行和僧伽制度的指导。对这部经典的传承、学习与实践,是上座部佛教数千年来不变的核心传统。